一、單選題(占 68 分) 說明:
C
1. 下 列 文 句 ,完全 沒 有 錯別字 的 是 :
(A)及 時 新 聞 報 導 新 冠 肺 炎 疫 情
(B)口 罩 已 成 為 不 可 獲 缺 的 物 資
(C)民 眾 不 明 就 裡 搶 購 民 生 用 品
(D)政 府 呼 籲 切 勿 輕 信 流 言 斐 語
B
2. 下列信箋 □ □ □ □ 內 , 最適合 填 入 的 詞 語 依 序 是 : 華 穎 經 理 大 鑒 : 上 月 蒙 敝 公 司 主 管 安 排 引 薦 , 雖 僅 □ □ □ □ , 但 十 分 欽 佩 您 的 專 業 素 養 , 企 盼 能 向 您 請 益 。 只 是 弟 方 轉 調 越 南 分 公 司 , 諸 事 繁 瑣 , 尚 無 法□□□□。佳節將近,敬備薄禮 ,□□□□,並祝闔府平安。
(A)一 面 之 緣 / 親 臨 賜 教 / 心 領 懇 謝
(B)一 面 之 緣 / 登 門 就 教 / 藉 申 賀 忱
(C)偶 然 邂 逅 / 親 臨 賜 教 / 藉 申 賀 忱
(D)偶 然 邂 逅 / 登 門 就 教 / 心 領 懇 謝
D
3. 閱 讀 下 文 , □ □ 內 最 適 合 填 入 的 詞 語 依 序 是 :
甲、中 國 菜 在 世 界 各 地 異 質 的 環 境 裡,通 過 不 斷 的 自 我 修 正、調 適,□ □ 了 異 國 的 風 味 、 習 俗 與 社 會 節 律 , 終 於 走 出 了 一 條 自 己 的 生 存 之 道 。( 鄭 寶 娟 〈 法 國 的 川 菜 館 〉)
乙、在 許 多 年 以 前 的 詩 作 裡,我 把 北 非 的 意 象 帶 進 某 個 荒 涼 的 段 落,為 了 營 造 某 種 遙 遠 到 幾 乎 等 於 □ □ 、 等 於 永 不 相 干 的 孤 獨 情 懷 。( 羅 智 成 〈 沙 中 之 沙 〉) 丙、架 上 硬 梆 梆 的 思 想 哲 學 類 書 籍 一 臉 □ □,彷 彿 在 守 候 一 位 皓 首 窮 經 的 學 者。 一 位,我 相 信,只 要 一 位,就 可 以 滿 足 它 們 的 苦 苦 等 待 了。( 鍾 怡 雯〈 藏 魂 〉)
(A)影 響 / 隔 絕 / 茫 然
(B)影 響 / 空 洞 / 孤 寂
(C)順 應 / 空 洞 / 茫 然
(D)順 應 / 隔 絕 / 孤 寂
A
4. 下 列 是 一 段 現 代 散 文 , 依 據 文 意 , 甲 、 乙 、 丙 、 丁 、 戊 排 列 順 序 最 適 當 的 是 : 一 個 強 者 , 一 旦 洩 漏 人 性 軟 弱 的 一 面 , 甲 、 在 如 此 巨 力 之 前 乙 、 此 所 以 當 時 帳 中 諸 將 皆 泣 , 莫 能 仰 視 丙 、 項 羽 、 虞 姬 生 死 不 移 之 至 情 丁 、 其 震 撼 人 心 的 巨 力 , 實 難 抵 禦 戊 、 凡 人 不 由 得 會 畏 懼 震 怖 , 心 魂 無 主 實 在 已 足 糞 土 王 侯 。( 方 瑜 〈 項 羽 —超 級 巨 星 〉)
(A)丁 甲 戊 乙 丙 (B)丁 乙 丙 戊 甲 (C)戊 甲 乙 丙 丁 (D)戊 乙 丁 甲 丙
A
5. 關 於 下 列 詠 物 詩 畫 底 線 處 之 物 的 形 貌 特 質 與 詩 人 的 情 志 , 敘 述 最 適 當 的 是 :
(A)「 凍 蕊 凝 香 雪 豔 新,小 山 深 塢 伴 幽 人。知 君 有 意 凌 寒 色,羞 共 千 花 一 樣 春。」 描 寫 梅 花 無 懼 嚴 寒 而 綻 放 , 宣 示 不 隨 俗 浮 沉 的 堅 持
(B)「 草 木 多 情 似 有 之,葉 憎 人 觸 避 人 嗤。也 知 指 佞 曾 無 補,試 問 含 羞 卻 為 誰。」 描 寫 含 羞 草 以 閉 合 葉 片 回 應 人 的 觸 碰 , 蘊 藏 笑 罵 由 人 的 生 命 態 度
(C)「 百 尺 扶 桑 萬 木 低,朝 陽 五 色 鳳 同 棲。司 晨 每 喚 千 家 醒,戒 旦 常 先 百 鳥 啼。」 描 寫 雞 隻 每 於 破 曉 之 時 先 鳴 , 叫 醒 眾 人 , 流 露 眾 人 皆 醉 我 獨 醒 的 寂 寞
(D)「 耕 犁 千 畝 實 千 箱,力 盡 筋 疲 誰 復 傷。但 得 眾 生 皆 得 飽,不 辭 羸 病 臥 殘 陽。」 描 寫 牛 耗 竭 心 力 耕 作 , 換 來 糧 倉 的 豐 實 , 展 現 厚 植 實 力 , 無 人 可 傷 的 自 信
D
6. 依 據 下 文 對 「 笑 」 的 看 法 , 敘 述 最 適 當 的 是 : 笑 亦 多 術 矣,然 真 於 孩,樂 於 壯,而 苦 於 老。海 上 憨 先 生 者,老 矣。歷 盡 寒 暑,勘 破 玄 黃,舉 人 間 世 一 切 蝦 蟆 傀 儡,馬 牛 魑 魅,搶 攘 忙 迫 之 態,用 醉 眼 一 縫, 盡 行 囊 括。日 居 月 諸,堆 堆 積 積,不 覺 胸 中 五 嶽 墳 起。欲 嘆 則 氣 短,欲 罵 則 惡 聲 有 限,欲 哭 則 為 其 近 於 婦 人。於 是 破 涕 為 笑,極 笑 之 變,各 賦 一 詞,而 以 之 囊 括 天 下 之 苦 事 。 ( 王 思 任 〈 屠 田 叔 笑 詞 序 〉 )
(A)即 便 老 去 , 也 努 力 追 求 純 真 的 笑
(B)遍 嘗 冷 暖 , 唯 在 醉 中 能 以 笑 紓 憤
(C)歷 經 興 衰 , 終 於 能 掌 握 笑 的 樣 態
(D)閱 盡 人 生 , 方 知 萬 事 可 一 笑 概 括
C
7. 作 品 可 反 映 體 裁 、 流 派 特 色 。 關 於 下 列 詩 詞 曲 作 品 , 敘 述 正 確 的 是 :
(A)崔 顥〈 黃 鶴 樓 〉首 聯「 昔 人 已 乘 黃 鶴 去,此 地 空 餘 黃 鶴 樓 」,因 其 對 仗 工 整, 後 人 譽 此 詩 為 唐 人 七 律 傑 作
(B)李 煜〈 浪 淘 沙 〉「 夢 裡 不 知 身 是 客,一 晌 貪 歡 」,流 露 故 國 之 思,不 但 拓展詞 的境界, 也 開 後 世 豪 放 詞 風 之 先
(C)黃 庭 堅〈 寄 黃 幾 復 〉「 我 居 北 海 君 南 海,寄 雁 傳 書 謝 不 能 」化 用 典 故,展 現 了 江西詩派 點 鐵 成 金 的 風 格
(D)關 漢 卿〈 大 德 歌 秋 〉「 秋 蟬 兒 噪 罷 寒 蛩 兒 叫,淅 零 零 細 雨 灑 芭 蕉 」中「 兒、淅 零 零 」 為 襯 字 , 元 曲 使 用 襯 字 與 文 句 長 短 有 關 , 文 句 長 襯 字 多 , 文 句 短 襯 字 少
8-9為題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8-9題 。
甲、
老 現 代 詩 認 定 詩 的 語 言 必 須 有「 張 力 」,張 力 一 失,垮 做 一 堆,便 成 了 散 文。 不 過,張 力 雖 見 於 語 言 的 安 排,卻 不 能 不 符 合 主 題 的 需 要。把 張 力 從 主 題 之 中 抽 離 出 來,在 絕 緣 之 中 加 工 經 營,很 可 能 引 起 一 種 病 態 現 象:那 便 是 不 必 要 的 緊 張、 急 促,甚 至 做 作。過 分 經 營 張 力,往 往 會 犧 牲 整 體 去 成 全 局 部,變 成 所 謂「 有 句 無 篇 」,不 然 便 是 句 句 動 人、字 字 爭 先,效 果 互 相 抵 消,結 果 是 一 句 也 不 可 愛。
( 改 寫 自 余 光 中 〈 新 現 代 詩 的 起 點 〉 )
乙、
尋 字 與 尋 意 看 似 糾 纏,其 實 也 可 以 拉 開 來 分 看。寫 詩 初 期,對 語 言 此 一 媒 介 都 情 有 獨 鍾、任 意 把 玩,此 時 詩 句 的 孕 育 和 發 展,即 是 情 思 的 孕 育 和 發 展,兩 者 隨 時 相 互 調 整 焦 距,「 一 句 數 日 得 」是 這 時 期 的 特 點,追 逐 的 是 奇 語,要 擺 脫 的 是 常 語。整 體 而 言,此 時 期 以 尋 字 為 主,偏 於 語 言 策 略,故 宜 寫 小 詩。寫 詩 中 期, 技 巧 的 掌 握 漸 趨 平 穩,轉 而 投 注 詩 意 之 深 淺 寬 廣,對 語 言 的 糾 纏 遂 感 不 耐,亟 欲 掌 握 的 是 事 物 本 質,眼 光 逐 次 拔 高。此 時 多 從 謀 篇 著 手,常 以 妙 觀 逸 想 的 情 思 去 捕 捉 所 寫,靈 感 所 注 非 在 字 句 而 在 尋 意,此 時 期 可 說 偏 於 情 思 策 略。當 然 寫 詩 過 程 也 非 盡 如 此,有 人 終 生 尋 字,有 人 跳 過 尋 字,直 接 尋 意,結 果 意 不 新,情 思 平 凡,始 於 失 意,終 於 哀 傷,始 於 汗 水,終 於 淚 水。( 改 寫 自 白 靈《 一 首 詩 的 誕 生 》)
A
8. 關 於 甲 、 乙 二 文 對 於 寫 現 代 詩 的 觀 點 , 下 列 敘 述 最 適 當 的 是 :
(A)乙 文 的 「 一 句 數 日 得 」 , 可 能 會 造 成 甲 文 「 有 句 無 篇 」 的 情 形
(B)乙 文 的 眼 光 拔 高 、 妙 觀 逸 想 , 應 屬 於 甲 文 的 句 句 動 人 、 字 字 爭 先
(C)甲 文 中 老 現 代 詩 的 寫 作 觀 點 , 或 許 即 為 了 避 免 乙 文 對 語 言 糾 纏 的 不 耐
(D)甲 文 把 張 力 從 主 題 中 抽 離 加 工 , 將 造 成 乙 文 寫 詩 始 於 汗 水 , 終 於 淚 水 的 結 果
A
9. 關 於 甲 、 乙 二 文 的 旨 意 , 下 列 敘 述 最 適 當 的 是 :
(A)甲 文 探 討 詩 的 整 體 性 , 乙 文 說 明 詩 人 創 作 的 成 長 歷 程
(B)甲 文 側 重 如 何 經 營 一 首 詩 , 乙 文 強 調 寫 詩 應 以 尋 意 為 主
(C)甲 文 討 論 何 謂 主 題 , 乙 文 論 辯 孕 育 詩 句 和 孕 育 情 思 的 異 同
(D)甲 文 論 述 寫 詩 如 何 不 失 張 力 , 乙 文 分 析 寫 詩 如 何 掌 握 事 物 本 質
10-11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10-11題 。
甲、
對 翻 譯 要 求 完 美,幾 乎 是 種 苛 求。譯 者 若 採「 歸 化 」策 略,遷 就 譯 作 語 言 的 文化背景,或 顧 及 譯 作 語 言 的 順 暢 表 現 而 調 整 文 意,可 能 被 質 疑 犧 牲 原 文 特 色 與 含 意;若 採「 異 化 」策 略,將 文 意 與 表 達 方 式 按 原 作 樣 貌 重 現,往 往 被 批 評 為 生 硬 不 通。例 如 翻 譯 古 典 英 詩,必 然 會 碰 到 韻 腳、節 奏 等 格 律,與 其 保 存 形 式 而 犧 牲 文 意,不 如 在 中 文 字 數 和 韻 腳 上 保 留 彈 性。執 意 押 韻 卻 譯 成 打 油 詩,反 而 得 不 償 失。因 此,翻 譯 不 只 是 把 作 品 移 植 到 另 一 種 語 文,還 涉 及 作 者 與 譯 者 雙 方 的 文 化。在 機 器 翻 譯 發 達 的 時 代,只 有「 人 」能 使 翻 譯 在 文 化 交 流 上 產 生 重 要 功 能 與 意 義。譯 者,既 是 易 者,也 是 益 者。「 易 」,兼 具 易 文 改 裝、變 得 容 易 與 人 親 近 之 意;「 益 」,則 是 指 作 者 與 讀 者 同 為 翻 譯 的 受 益 者,獲 益 最 大 的 其 實 是 認 真 的 譯 者。沒 有 翻 譯,就 沒 有 廣 為 流 傳 的 世 界 文 學,作 者 才 識 無 法 受 到 肯 定,異 文 化 之 間 無 法 交 流,將 導 致 自 身 文 化 的 孤 立 與 枯 萎。( 改 寫 自 林 承 勳〈 專 訪 翻 譯 學 家 單 德 興 〉 )
乙、
翻 譯 從 來 不 是 兩 種 語 言 的 等 值 替 代,而 是 原 文 的 再 創 作。翻 譯 中 文 古 典 詩, 有 可 譯 和 不可譯 的 範 疇,但 不 可 譯 範 疇 並 非 無 法 處 理。以 翻 譯 杜甫律詩〈旅夜書 懷 〉為 例, 英國 外交官 弗萊 徹為 它套 上英雄 雙韻 體的 古典 英詩外 衣, 呈現 維多 利 亞詩歌風格。劉若愚譯「 星垂平野闊,月湧大江流」,則試圖透過句式、詞類的平 行對應,呈現原詩對仗的部分樣貌。杜甫在詩的末句以「天地一沙鷗」提供聯想意 境 ,是 中文 古典 詩「 言 有盡 而意 無窮 」的常 用手 法。 美國 漢學家 宇文 所安 直譯 此 句 ,即 試圖 保留 中文古 典詩 簡潔 含蓄 的特質 。 有 其他 翻譯 家 則另 外添 加 「 尋找 庇 護所」之意,固然便於英文讀者理解,卻 限制讀者想像而「抑」縮 了詩意。
A
10. 關 於 翻 譯 的 認 知 , 下 列 敘 述 與 甲 、 乙 二 文 最 相 符 的 是 :
(A)翻 譯 工 作 者 將 原 作 以 另 一 種 語 文 轉 化 時 , 既 是 再 創 作 , 同 時 也 引 介 了 異 文 化
(B)翻 譯 使 用 「 歸 化 」 手 法 , 較 易 接 近 完 美 ; 使 用 「 異 化 」 策 略 , 較 易 遭 受 批 評
(C)機 器 翻 譯 發 達 的 時 代 , 翻 譯 工 作 者 的 可 貴 在 於 成 為 「 益 」 者 , 而 非 「 易 」 者
(D)中 文 古 典 詩 譯 為 英 文 , 不 可 譯 的 範 疇 多 ; 古 典 英 詩 譯 為 中 文 , 可 譯 的 範 疇 多
D
11. 下 列 甲、乙 二 文 所 述 原作與譯 作 的 關 係,明 顯 屬 於 甲 文 所 謂「 歸 化 」策 略 的 是:
(A)保 留 古 典 英 詩 韻 腳 而 譯 為 打 油 詩
(B)宇 文 所 安 對 「 天 地 一 沙 鷗 」 的英譯
(C)劉 若 愚 對 「 星 垂 平 野 闊 , 月 湧 大 江 流 」 的 英 譯
(D)弗萊徹 讓 〈 旅 夜 書 懷 〉 呈 現 維 多 利 亞 詩 歌 風 格
12-14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12-14題 。
儒 學 規 定 了 中 華 文 化 的 基 本 性 格,即 是 人 本 的、人 文 的。要 彰 顯 這 種 文 化 性 格 的 特 質,我 們 不 妨 通 過 人 性 的 兩 重 需 求 及 人 文 發 展 的 兩 階 段 進 程 分 析,並 藉 西 方 文 化 性 格 加 以 對 照 , 來 獲 得 清 楚 的 了 解 。 就 人 性 的 兩 重 需 求 而 言,即 是 生 存 的 需 求 與 價 值 實 現 的 需 求。前 者 是 人 與 動 物 重 疊 的 部 分,即 告 子 所 謂「 食 色 性 也 」,或 美 國 羅 斯 福 總 統 許 諾 的 四 大 自 由 的 前 兩 項:「 免 於 匱 乏 的 自 由 」與「 免 於 恐 懼 的 自 由 」,也 可 稱 之 為 人 性 的 初 級 需 求。嚴 格 的 說,這 不 足 以 稱 為 人 性,因 為 無 法 將 人 與 動 物 有 效 區 分。因 此,孟 子 才 會 以 人 性 的 進 階 需 求,也 就 是 意 義、價 值、尊 嚴 的 需 求 來 界 定 人 性 ,而 說「 人 之 所 以 異 於 禽 獸 者 幾 希 , 庶 民 去 之 , 君 子 存 之 」 。
至 於 什 麼 是 甲 呢 ? 這 不 是 一 項 認 知 的 問 題 而 是 實 踐 的 問 題,關 鍵 在 於 人 的 自 覺,如 孔 子 曰:「 我 欲 仁,斯 仁 至 矣 」。亦 即:這 問 題 的 起 點 不 是 被 教 導 了 這 一 項 有 關 人 性 的 知 識 , 而 是 每 一 個 人 在 生 命 實 存 上 感 受 到 乙 。 正 由 於 這 是 個 實 踐 問 題 而 不 是 認 知 問 題,所 以 當 一 個 社 會 中 絕 大 多 數 人 仍 困 於 衣 食 的 時 候,是 不 可 能 普 遍 正 視 這 存 在 問 題 的,因 此 若 就 自 然 的 人 文 發 展 進 程 而 言,先 將 人 生 重 心 放 在 謀 生 之 上,再 漸 漸 過 渡 到 正 視 人 的 存 在 問 題,轉 以 價 值 實 現 為 重 心,西 方 文 化 的 發 展 似 乎 就 是 如 此。西 學 的 兩 大 要 項:科 學 與 民 主 法 治, 就 是 針 對 人 性 的 初 級 需 求 而 設 的。直 到 二 十 世 紀,由 於 兩 次 工 業 革 命 已 原 則 上 解 決 了 生 存 的 課 題,於 是 人 的 存 在 問 題 逐 漸 浮 現,西 方 人 也 感 受 到 西 方 傳 統 宗 教 之 不 足,而 漸 有 向 東 方 求 經 者。但 中 華 文 化 的 發 展 卻 非 循 這 自 然 進 程 以 行,而 是 在 絕 大 多 數 人 民 尚 困 於 衣 食 之 時,少 數 文 化 菁 英 便 已 直 看 到 人 性 的 終 極 需 求,並 以 此 來 教 化 百 姓,而 漸 漸 塑 成 特 殊 的 中 華 文 化 形 態。
( 改 寫 自 曾 昭 旭〈 儒 學 與 中 華 文 化 之 衡 定 〉 )
B
12. 根 據上文 文 意 脈 絡 , 甲 、 乙 最 適 合 填 入 的 概 念 依 序 是 :
(A)生 存 需 求 / 價 值 實 現 需 求
(B)價 值 實 現 需 求 / 價 值 實 現 需 求
(C)生 存 需 求 / 生 存 需 求 與 價 值 實 現 需 求
(D)價 值 實 現 需 求 / 生 存 需 求 與 價 值 實 現 需 求
A
13. 依 據 上 文 , 關 於 中 西 文 化 的 差 異 , 敘 述 最 適 當 的 是 :
(A)中 華 文 化 的 發 展 與 自 然 的 人 文 發 展 進 程 不 同
(B)西 方 追 求 人 存 在 的 尊 嚴 , 便 是 免 於 匱 乏 與 恐 懼
(C)儒 學 和 西 方 都 將 價 值 實 現 需 求 視 為 生 存 首 要 目 標
(D)中 西 文 化 的 差 異 , 在 於 是 否 透 過 教 育 來 認 知 價 值
C
14. 下 列 文 句 最 符 合 上 文 「 特 殊 的 中 華 文 化 形 態 」 的 是 :
(A)衣食足 則 知 榮 辱
(B)足 食 , 足 兵 , 民 信 之 矣
(C)君 子 憂 道 不 憂 貧
(D)數 罟 不 入 洿 池 , 魚 鱉 不 可 勝 食 也
15-17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15-17題 。
子 路 為 蒲 宰,為 水 備,與 其 民 修 溝 瀆。以 民 之 勞 煩 苦 也,人 與 之 一 簞 食、一 壺 漿。孔 子 聞 之,使 子 貢 止 之。子 路 忿 不 說,往 見 孔 子 曰:「 由 也 以 暴 雨 將 至, 恐 有 水 災,故 與 民 修 溝 洫 以 備 之。而 民 多 匱 餓 者,是 以 簞 食 壺 漿 而 與 之。夫 子 使 賜 止 之,是 夫 子 止 由 之 行 仁 也。夫 子 以 仁 教 ,而 禁 其 行,由 不 受 也。」孔 子 曰: 「 汝 以 民 為 餓 也,何 不 白 于 君,發 倉 廩 以 賑 之 ? 而 私 以 爾 食 饋 之,是 汝 明 君 之 無 惠 而 見 己 之 德 美 矣。汝 速 已 則 可,不 則 汝 之 見 罪 必 矣。」(《 孔 子 家 語‧致 思 》)
D
15. 子 路 「 忿 不 說 」, 是 因 為 他 認 為 孔 子 :
(A)另 派 子 貢 , 取 而 代 之
(B)體 恤 災 民 , 毫 無 限 度
(C)拒 絕 饋 贈 , 不 通 人 情
(D)言 行 不 一 , 自 相 矛 盾
D
16. 依 據 上 文 , 最 符 合 孔 子 之 意 的 是 :
(A)要 把 國 家 資 源 給 最 需 要 者
(B)要 實 行 仁 政 應 先 以 身 作 則
(C)不 可 將 服 務 人 民 當 成 施 恩
(D)不 宜 冒 進 而 凸 顯 長 官 失 德
B
17. 下 列 各 組 文 句 中 的 「 以 」, 用 法 相 同 的 是 :
(A)由 也 「 以 」 暴 雨 將 至 / 吾 本 寒 家 , 世 「 以 」 清 白 相 承
(B)修 溝 洫 「 以 」 備 之 / 君 人 者 , 誠 能 見 可 欲 , 則 思 知 足 「 以 」 自 戒
(C)夫 子 「 以 」 仁 教 / 蓋 將 自 其 變 者 而 觀 之 , 則 天 地 曾 不 能 「 以 」 一 瞬
(D)汝 「 以 」 民 為 餓 也 / 道 士 笑 而 允 之 , 乃 傳 「以」 訣 , 令 自 咒
18-19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18-19題 。
儒 家 思 想 影 響 我 國 數 千 年 來 的 社 會 福 利 政 策 與 老 人 照 護 發 展。《 禮 記‧禮 運 》 「 老 有 所 終,壯 有 所 用,幼 有 所 長,矜 寡 孤 獨 廢 疾 者 皆 有 所 養 」的 大 同 理 想,也 成 為 國 家 制 定 福 利 政 策 的 基 礎 。 《 管 子 》載 周 代 設「 掌 病 」一 職,照 顧 老 人 的 疾 病。梁 武 帝 設 立 安 養 機 構「 獨 孤 院 」,專 門 收 住 老 人 和 孤 兒,自 此 開 啟 古 代 機 構 式 照 護 的 制 度。唐 初,寺 院 設 「 悲 田 養 病 坊 」濟 貧 療 疾,由 寺 僧 操 理。玄 宗 時,「 養 病 坊 」經 費 由 國 家 官 本 放 貸 之 利 息 提 供,仍 委 寺 僧 負 責。武 宗 廢 佛 後,「 於 錄 事 耆 壽 中,揀 一 人 有 名 行 謹 信,為 鄉 里 所 稱 者,專 令 勾 當 」,並 撥 給 寺 田,「 以 充 粥 料 」。到 了 宋 代,哲 宗 曾 下 詔:「 鰥 寡 孤 獨 貧 乏 不 得 自 存 者,知 州、通 判、縣 令、佐 驗 實,官 為 居 養 之 」。 徽 宗 則 正 式 設 置「 居 養 院 」,收 住 窮 而 無 告 及 疾 病 者,同 時 設 立 救 療 貧 病 的「 安 濟 坊 」。南 渡 後,「 多 合 居 養、安 濟 而 為 一,名 之 曰 養 濟 院 」,專 派 醫 官 治 療, 並 派「 童 行 」二 人 負 責 管 理 飲 食。明 代 承 宋、元 之 制,明 太 祖「 詔 天 下 郡 縣 立 孤 老 院 」,未 久,易 名 為「 養 濟 院 」,並 明 文 規 定 收 養 對 象:「 民 之 孤 獨 殘 病 不 能 生 者 , 許 入 院 」 , 同 時 將 「 養 濟 院 」 載 入 《 大 明 律 》 。 然 而,完 全 依 賴 公 部 門 辦 理 之 財 務 壓 力 極 大,明、清 的「 養 濟 院 」開 始 接 受 民 間 捐 助,後 來 也 開 放 民 間 設 立。民 間 出 現 各 種 類 似「 養 濟 院 」的 照 護 機 構,社 福業務與老人照護漸漸仰賴民間的力量辦理。(改寫自陳亮恭《微霞與桑榆》)
C
18. 依 據 上 文 , 最 符 合 古 代 照 護 機 構 發 展 概 況 的 敘 述 是 :
(A)唐 代 照 護 機 構 為 有 效 運 用 人 力 , 皆 由 地 方 有 名 望 的 僧 尼 操 辦
(B)宋 哲 宗 時 的 收 治 條 件 寬 鬆 , 只 要 孤 獨 殘 疾 者 都 可 由 國 家 養 護
(C)機 構 經 費 歷 代 除 國 家 挹 注 外 , 尚 有 出 自 寺 廟 悲 田 或 民 間 捐 助
(D)歷 代 均 明 定 政 府 應 擔 負 養 護 的 責 任 , 照 護 機 構 皆 載 入 律 法 中
B
19. 下 列 為 今 日 長 照 的 重 點 , 與 上 文 所 述 古 代 曾實施的 老 殘 照 護 , 作 法 相 近 的 是 : 甲 、 社 會 互 助 乙 、 減 輕 失 能 家 庭 租 稅 丙 、 公 私 部 門 合 作 丁 、 提 供 家 庭 照 顧 者 支 持 , 減 輕 負 荷 戊 、 整 合 安 養 與 醫 療 己 、 串 聯 社 區 關 懷 據 點 , 提 供 預 防 照 顧
(A)甲乙丁 (B)甲丙戊 (C)乙丙己 (D)丙丁戊
20-23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20-23題 。
( 黛 玉 從 揚 州 來 賈 府,到 了 榮 國 府 大 門 )卻 不 進 正 門,只 進 了 西 邊 角 門。那 轎 夫 抬 進 去,走 了 一 射 之 地,將 轉 彎 時,便 歇 下 退 出 去 了 。後 面 的 婆 子 們 已 都 下 了 轎,趕 上 前 來。另 換 了 三 四 個 衣 帽 周 全 十 七 八 歲 的 小 廝 上 來,復 抬 起 轎 子 。眾 婆 子 步 下 圍 隨,至 一 垂 花 門 前 落 下,眾 小 廝 退 出,眾 婆 子 上 來 打 起 轎 簾,扶 黛 玉 下 轎。林 黛 玉 扶 著 婆 子 的 手,進 了 垂 花 門,兩 邊 是 抄 手 遊 廊,當 中 是 穿 堂,當 地 放 著 一 個 紫 檀 架 子 大 理 石 的 大 插 屏。轉 過 插 屏,小 小 的 三 間 廳,廳 後 就 是 後 面 的 正房大院 。 正 面 五 間 上 房 , 皆 雕 梁 畫 棟 。 … … ( 黛 玉 見 過 外 祖 母 賈 母 後,將 隨 大 舅 母 邢 夫 人 往 見 大 舅 父 賈 赦 )大 家 送 至 穿 堂 前,出 了 垂 花 門,早 有 眾 小 廝 們 拉 過 一 輛 翠 幄 青 綢 車,邢 夫 人 攜 了 黛 玉,坐 在 上 面,眾 婆 子 們 放 下 車 簾,方 命 小 廝 們 抬 起,拉 至 寬 處,方 駕 上 馴 騾,亦 出 了 西 角 門,往 東 過 榮 府 正 門,便 入 一 黑 油 大 門 中,至 儀 門 前 方 下 來 。眾 小 廝 退 出,方 打起車 簾,邢 夫 人 攙 著 黛 玉 的 手,進 入 院 中,黛 玉 度 其 房 屋 院 宇,必 是 榮 府 中 花 園 隔 斷 過 來 的。進 入 三 層 儀 門,果 見 正 房 廂 廡 遊 廊,悉 皆 小 巧 別 致,不 似 方 才 那 邊 軒 峻 壯 麗 。 … …
悲田:佛教語,福田 中用於施貧窮者。
( 邢 夫 人 遣 人 送 黛 玉 往 見 二 舅 父 賈 政 )於 是 黛 玉 告 辭,邢 夫 人 送 至 儀 門 前, 又 囑 咐 了 眾 人 幾 句,眼 看 著 車 去 了 方 回 來。一 時 黛 玉 進 了 榮 府,下 了 車,眾 嬤 嬤 引 著,便 往 東 轉 彎,穿 過 一 個 東 西 的 穿 堂,向 南 大 廳 之 後,儀 門 內 大 院 落,上 面 五 間 大 正 房,兩 邊 廂 房,鹿 頂 耳 房 鑽 山,四 通 八 達,軒 昂 壯 麗,比 賈 母 處 不 同, 黛 玉 便 知 這 方 是 正 經 正 內 室,一 條 大 甬 路,直 接 出 大 門 的。進 入 堂 屋 中,抬 頭 迎 面 先 看 見 一 個 赤 金 九 龍 青 地 大 匾,匾 上 寫 著 斗 大 的 三 個 大 字,是「 榮 禧 堂 」。(《 紅 樓夢》第 3回 )
A
20.榮 國 府 宅 院 若 依 上 文 大 致 圖 示 為 甲 、 乙 、 丙 三 處 , 其 主 人 依 序 應 是 :
(A)賈 母 / 賈 政 / 賈 赦
(B)賈 母 / 賈 赦 / 賈 政
(C)賈 赦 / 賈 母 / 賈 政
(D)賈 赦 / 賈 政 / 賈 母
A
21. 若依上文 對 賈 母 宅 院 的 敘 寫 來 推 斷 , 垂 花 門 的 區 隔 作 用 應 是 :
(A)門 內 為 女 眷 主 要 活 動 區 域
(B)門 內 為 下 人 禁 止 進 入區域
(C)乘 車 限 門 外 , 門 內 須 搭 轎
(D)園 林 在 門 外 , 門 內 為 房 舍
D
22. 上 文 提 到 :「 黛 玉 便 知 這 方 是 正 經 正 內 室 」, 影 響 黛 玉 如 此 判 斷 的 因 素 是 :
(A)正門前 坐 著 華 冠 麗 服 之 人
(B)若 乘 坐 騾 車 可 直 入 南 大 廳
(C)進 堂 屋 前 須 通 過 三 層 儀 門
(D)屋 宇 宏 闊 且 直 通 榮 府 正 門
C
23. 古 代 豪 門 的 居 所 安 排,通 常 與 位 階、身 分 密 切 相 關。下 列 敘 述,最 不 適 當 的 是:
(A)賈 政 住 在 榮 國 府 正 門 內 的 宅 院 , 顯 示 賈 政 在 榮 國 府 居 於 當 家 地 位
(B)賈 母 和 賈 政 住 的 正 房 皆 是 「 五 間 」 , 顯 示 二 人 在 榮 國 府 地 位 崇 高
(C)賈 母 住 在 垂 花 門 內 的 宅 院 , 暗 示 賈 母 完 全 隱 退 , 不 過 問 榮 府 事 務
(D)賈 赦 住 在 小 巧 別 致 的 宅 院 , 暗 示 賈 赦 雖 是 兄 長 , 但 權 力 不 及 賈 政
24-25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24-25題 。
某 聞 古 之 君 子 立 而 相 天 下,必 因 其 材 力 之 所 宜、形 勢 之 所 安 而 役 使 之,故 人 得盡其材,而 樂 出 乎 其 時。今 也 某 材 不 足 以 任 劇,而 又 多 病,不 敢 自 蔽,而 數 以 聞 執 事 矣。而 閣 下 必 欲 使 之 察 一 道 之 吏,而 寄 之 以 刑 獄 之 事,非 所 謂 因 其 材 力 之 所 宜 也。某 親 老 矣,有 上 氣 之 疾 日 久,比 年 加 之 風 眩,勢 不 可 以 去 左 右。閣 下 必 欲 使 之 奔 走 跋 涉,不 常 乎 親 之 側,非 所 謂 因 其 形 勢 之 所 安 也。伏 惟 閣 下 由 君 子 之 道 以 相 天 下,故 某 得 布 其 私 焉。論 者 或 以 為 事 君 使 之 左 則 左,使 之 右 則 右,害 有 至 於 死 而 不 敢 避,勞 有 至 於 病 而 不 敢 辭 者,人 臣 之 義 也,某 竊 以 為 不 然。上 之 使 人 也,既 因 其 材 力 之 所 宜、形 勢 之 所 安,則 使 之 左 而 左,使 之 右 而 右,可 也。上 之 使 人 也,不 因 其 材 力 之 所 宜、形 勢 之 所 安,上 將 無 以 報 吾 君,下 將 無 以 慰 吾 親, 然且左右惟所使,則是無義無命,而苟悅之為可也。(王安石〈上曾參政書〉)
C
24. 依 據 上 文 , 王 安 石 上 書 曾 參 政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:
(A)自 薦 其 才 , 望 獲 破 格 拔 擢
(B)乞 求 辭 官 , 准 許 還 鄉 終 老
(C)敘 述 理 由 , 婉 拒 長 官 任 命
(D)增 設 官 職 , 廣 納 天 下 賢 才
D
25. 依 據 上 文 , 王 安 石 認 同 的 人 臣 之 義 是 :
(A)臣 多 病 而 不 敢 欺 君 , 薦 以 有 才 之 人
(B)臣 為 君 奔 走 跋 涉 , 不 敢 常 事 親 之 側
(C)君 之 使 人 , 害 有 至 於 死 而 臣 不 敢 避
(D)君 盱 衡 情 勢 以 擢 才 , 臣 遵 行 以 為
26-30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26-30題 。
齊 王 惑 於 秦、楚 之 毀,以 為 孟 嘗 君 名 高 其 主 而 擅 齊 國 之 權,遂 廢 孟 嘗 君。諸 客 見 孟 嘗 君 廢,皆 去。馮 驩 曰:「 借 臣 車 一 乘,可 以 入 秦 者,必 令 君 重 於 國 而 奉 邑 益 廣 , 可 乎 ? 」 孟 嘗 君 乃 約 車 幣 而 遣 之 。 馮 驩 乃 西 說 秦 王 曰:「 天 下 之 遊 士 馮 軾 結 靷 西 入 秦 者,無 不 欲 強 秦 而 弱 齊; 馮 軾 結 靷 東 入 齊 者,無 不 欲 強 齊 而 弱 秦。此 雄 雌 之 國 也,勢 不 兩 立 為 雄,雄 者 得 天 下 矣。」秦 王 跽 而 問 之 曰:「 何 以 使 秦 無 為 雌 而 可 ? 」馮 驩 曰:「 王 亦 知 齊 之 廢 孟 嘗 君 乎 ? 」秦 王 曰:「 聞 之。」馮 驩 曰:「 使 齊 重 於 天 下 者,孟 嘗 君 也。今 齊 王 以 毀 廢 之,其 心 怨,必 背 齊;背 齊 入 秦,則 齊 國 之 情,人 事 之 誠,盡 委 之 秦, 齊 地 可 得 也,豈 直 為 雄 也 ! 君 急 使 使 載 幣 陰 迎 孟 嘗 君,不 可 失 時 也。如 有 齊 覺 悟, 復 用 孟 嘗 君,則 雌 雄 之 所 在 未 可 知 也。」秦 王 大 悅,乃 遣 車 十 乘 黃 金 百 鎰 以 迎 孟 嘗君。 馮 驩 辭 以 先 行 , 至 齊 , 說 齊 王 曰 : 「 天 下 之 遊 士 馮 軾 結 靷 東 入 齊 者 , 無 不 欲 強 齊 而 弱 秦 者;馮 軾 結 靷 西 入 秦 者,無 不 欲 強 秦 而 弱 齊 者。夫 秦 齊 雄 雌 之 國,秦 強 則 齊 弱 矣,此 勢 不 兩 雄。今 臣 竊 聞 秦 遣 使 車 十 乘 載 黃 金 百 鎰 以 迎 孟 嘗 君。孟 嘗 君 不 西 則 已,西 入 相 秦 則 天 下 歸 之,秦 為 雄 而 齊 為 雌,雌 則 臨 淄 、即 墨 危 矣。王 何 不 先 秦 使 之 未 到,復 孟 嘗 君,而 益 與 之 邑 以 謝 之 ? 孟 嘗 君 必 喜 而 受 之。秦 雖 強 國,豈可以請人相而迎之哉!折秦之謀,而絕其霸強之略。」齊王曰:「善。」 乃 使 人 至 境 候 秦 使。秦 使 車 適 入 齊 境,使 還 馳 告 之,王 召 孟 嘗 君 而 復 其 相 位,而 與 其 故 邑 之 地,又 益 以 千 戶。秦 之 使 者 聞 孟 嘗 君 復 相 齊,還 車 而 去 矣。(《 史 記‧ 孟 嘗 君 列 傳 》 )
B
26. 秦 王 以「 跽 」姿 問 馮 驩「 何 以 使 秦 無 為 雌 而 可 」,透 露 出 秦 王 的 態 度 是 :
(A)驚 慌 焦 慮 (B)敬 慎 關 切 (C)倨 傲 輕 蔑 (D)猶 豫 戒 懼
B
27. 「 無 不 欲 強 秦 而 弱 齊 」 句 中 的 「 強 」 與 「 弱 」 屬 於 使 動 用 法 ,「 強 秦 」、「 弱 齊 」 意 謂 「 使 秦 強 」、「 使 齊 弱 」。 下 列 文 句 「 」 內 , 屬 於 相 同 用 法 的 是 :
(A)天 下 有 公 利 而 莫 或 「 興 」 之
(B)秦 時 與 臣 游 , 項 伯 殺 人 , 臣 「 活 」 之
(C)芳 草 鮮 美 , 落 英 繽 紛 , 漁 人 甚 「 異 」 之
(D)傅 毅 之 於 班 固 , 伯 仲 之 間 耳 , 而 固 「 小 」 之
B
28. 上 文 第 三 段 畫 底 線 處 為 馮 驩 所 言 , 下 列 文 句 最 接 近 馮 驩 之 意 的 是 :
(A)因 人 之 力 而 敝 之 , 不 仁
(B)此 所 謂 藉 寇 兵 而 齎 盜 糧 者 也
(C)狡 兔 有 三 窟 , 僅 得 免 其 死 耳
(D)相 秦 而 顯 其 君 於 天 下 , 可 傳 於 後 世 , 不 賢 而 能 之 乎
C
29. 依 據 上 文 , 關 於 孟 嘗 君 廢 而 復 相 一 事 , 敘 述 最 適 當 的 是 :
(A)孟 嘗 君 因 政 敵 謗 其 廣 納 客 卿 , 意 欲 奪 權 而 被 廢
(B)孟 嘗 君 被 廢 後 , 門 下 諸 客 共 議 由 馮 驩 西 向 說 秦
(C)馮 驩 以 策 士 的 動 向 , 分 析 當 前 國 際 角 力 的 局 勢
(D)馮 驩 以 害 說 秦 、 以 利 說 齊 , 終 使 孟 嘗 君 復 相 位
馮驩:即馮諼。 馮軾結靷:駕車。 馮,通憑。 靷,拉車的皮帶。
A
30. 《 戰 國 策 》 載 孟 嘗 君 被 廢 , 馮 諼 西 向 事 如 下 :「 西 遊 於 梁 , 謂 (魏) 惠 王 曰 : 齊 放 其 大 臣 孟 嘗 君 於 諸 侯 … … 」,《 史 記 》卻 說 馮 驩 去 的 是「 秦 國 」。司 馬 遷 的 寫 法, 可 能 另 有 史 實 依 據,也 可 能 是 有 意 改 寫。若 為 有 意 改 寫,依 據 上 文 推 論,最 可 能 的 理 由 是 :
(A)秦 、 齊 二 國 勢 均 力 敵 , 可 凸 顯 「 延 攬 孟 嘗 君 的 重 要 性 」
(B)秦 、 齊 二 國 東 西 對 峙 , 可 凸 顯 「 孟 嘗 君 和 齊 王 的 衝 突 」
(C)秦 國 有 併 吞 天 下 之 志 , 可 襯 托 「 馮 驩 建 功 立 業 的 企 圖 」
(D)秦 國 廣 納 各 國 人 才 , 可 襯 托 「 孟 嘗 君 食 客 眾 多 的 豪 氣 」
31-32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31-32題 。
笛 卡 兒 主 張 心 智 和 身 體 是 兩 種 不 同 的 實 體。哲 學 家 所 謂 的「 實 體 」是 指 某 種 基 礎、根 本、型 塑 這 個 世 界 的 東 西。因 此,心 智 和 身 體 可 以 說 根 本 不 是 同 一 個 世 界 裡 的 產 物。笛 卡 兒 認 為,大 腦 裡 的 松 果 體 是 心 智 和 身 體 相 互 協 調 作 用 的 地 方。 對 熱 愛 散 步 的 達 爾 文 來 說,有 些 思 維 在 走 路 時 更 容 易 浮 現。如 果 笛 卡 兒 也 能 在 走 路 時 工 作,不 要 只 是 窩 在 床 上 苦 思,他 的 哲 思 成 果 或 許 會 比 較 有 血 有 肉。哲 學 家 尼 采 也 用 一 向 浮 誇 的 態 度 說 過 : 「 只 有 走 路 時 獲 得 的 想 法 才 有 價 值 。 」 我 們 使 用 的 語 言 也 帶 有 身 體 的 色 彩。語 言 中 許 多 常 用 的 隱 喻 都 和 基本的 人 類 生 理 學 有 關。例 如,我 們 說 某 個 短 跑 選 手 排 名「 上 升 」,或 是 某 個 足 球 員 的 事 業 發 展「 倒 退 」,但 是 這 些 運 動 員 並 不 是 真 的 往 上 爬 或 是 倒 退 走。要 瞭 解 這 些 隱 喻, 需 要 掌 握 身 體 的 感 覺,知 道 爬 上 一 座 陡 峭 的 山 是 什 麼 感 覺,在 短 跑 比 賽 裡 落 後 又 是什麼感覺。哲學家很容易忘記這 一點。笛卡兒提到他「賣力」完成《沉思錄》 時,就 使 用 和 重 量 有 關 的 隱 喻,表 示 思 考 不 只 是 心 智 在 身 體 裡 運 作 這 麼 輕 巧,而 帶 有 物 質 世 界 的 重 力 。 感 覺 也 具 有 身 體 性。「 網 壇 壞 小 子 」約 翰‧馬 克 安 諾 在 球 場 上 的 脾 氣,可 不 只 是 看 不 見 的 內 在 情 緒,而 是 透 過 猙 獰 的 表 情、緊 握 的 拳 頭、手 臂 猛 力 揮 拍 呈 現 出 來。哲 學 家 梅 洛 龐 蒂 說:「 一 般 人 會 說 憤 怒 存 在 於 人 心 中。這 種 說 法 好 像 憤 怒 發 生 在 另 一 個 超 然 的 空 間,不 在 生 氣 的 人 身 體 裡,而 事 實 並 非 如 此。」梅 洛 龐 蒂 說 憤 怒 和 身 體 「 緊 密 相 繫 」 , 當 然 快 樂 、 膽 怯 、 驕 傲 這 些 情 緒 也 都 是 如 此 。 尼 采 說:「 身 體 即 是 全 部 的 我,此 外 無 他 。」思 考 和 感 覺 一 直 都 發 生 於 肉 體 內、透 過 肉 體 傳 達,並 經 由 肉 體 產 生。笛 卡 兒 對 自 己 的 身 體 太 習 以 為 常,以 致 遺 忘 了 他 的 心 智 也 是 透 過 身 體 運 作 。 ( 改 寫 自 Damon Young《 艾 倫 ‧ 狄 波 頓 的 人 生 學校》 )
D
31. 關 於 上 文 對 心 智 與 身 體 的 敘 述 , 最 適 當 的 是 :
(A)達 爾 文 與 尼 采 均 重 視 走 路 , 進 而 認 為 身 體 坐 於 書 桌 前 思 考 的 成 果 沒 有 價 值
(B)笛卡兒 說自己 「 賣 力 」 完 成 《 沉 思 錄 》 , 可 知 他 主 張 心 智 與 身 體 實 質 相 同
(C)約 翰 ‧ 馬 克 安 諾 的 肢 體 語 言 證 明 情 緒 難 以 由 心 控 制 , 而 是 靠 身 體 表 達 出 來
(D)梅 洛 龐 蒂 與 尼 采 對 於 人 的 心 智 與 身 體 二 者 之 間 的 關 係 , 有 較 為 一 致 的 看 法
A
32. 下 列 文 句 畫底線 處,最 符 合 上 文「 我 們 使 用 的 語 言 也 帶 有 身 體 的 色 彩。語 言 中 許 多常用 的 隱 喻 都 和 基 本 的 人 類 生 理 學 有 關 」 的 是 :
(A)推 赤 心 於 天 下 , 安 反 側 於 萬 物
(B)入 茅 棘 中 , 勁 茅 高 丈 餘 , 兩 手 排 之 , 側 體 而 入
(C)至 於 負 者 歌 於 途 , 行 者 休 於 樹 , 前 者 呼 , 後 者 應
(D)日 與 其 徒 上 高 山 , 入 深 林 , 窮 迴 谿 , 幽 泉 怪 石 , 無 遠 不 到
33-34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33-34題 。
黃 州 東 南 三 十 里 為 沙 湖 , 亦 曰 螺 師 店 , 予 買 田 其 間 。 因 往 相 田 得 疾 , 聞 麻 橋 人 龐 安 常 善 醫 而 聾,遂 往 求 療。安 常 雖 聾,而 穎 悟 絕 人,以 紙 畫 字,書 不 數 字, 輒 深 了 人 意。余 戲 之 曰:「 余 以 手 為 口,君 以 眼 為 耳,皆 一 時 異 人 也。」疾 癒, 與 之 同 遊 清 泉 寺。寺 在 蘄 水 郭 門 外 二 里 許,有 王 逸 少 洗 筆 泉,水 極 甘,下 臨 蘭 溪, 溪 水 西 流。余 作 歌 云:「 山 下 蘭 芽 短 浸 溪,松 間 沙 路 淨 無 泥,蕭 蕭 暮 雨 子 規 啼 。 誰 道 人 生 無 再 少 ? 君 看 流 水 尚 能 西,休 將 白 髮 唱 黃 雞。」是 日 劇 飲 而 歸。( 蘇 軾 〈 遊 沙 湖 〉 )
C
33. 依 據 上 文 , 關 於 蘇 軾 沙 湖 之 遊 , 敘 述 最 適 當 的 是 :
(A)貶 謫 黃 州 時 , 因 欲 置 田 沙 湖 而 有 此 行
(B)病 中 邀 龐 安 常 同 遊 清 泉 寺 , 品 泉 賞 溪
(C)因 療 疾 而 識 同 遊 者 , 其 人 聾 , 觀 人 畫 字 以 解 意
(D)感 物 興 悲 , 既 傷 謫 居 又 嘆 年 老 多 病 , 痛 飲 而 歸
C
34. 關於上文 蘇 軾 所 作 之 歌 的 寫 作 特 色 , 敘 述 最 適 當 的 是 :
(A)上 闋 寫 景 , 藉 由 「 蘭 芽 短 」 、 「 沙 路 淨 」 、 「 子 規 啼 」 描 寫 秋 日 清 幽
(B)下 闋 抒 懷 , 化 用 白 居 易 詩 句 , 抒 發 了 「 世 殊 事 異 , 其 致 一 也 」 的 悲 懷
(C)藉 問 言 志 , 以 「 無 再 少 」 的 質 疑 , 傳 達 「 烈 士 暮 年 , 壯 心 不 已 」 襟 抱
(D)觸 景 生 情 , 觀 蘭 溪 之 水 西 流 而 興 發 「 逝 者 如 斯 夫 , 不 舍 晝 夜 」 的 感 嘆
二、多選題(占 32 分)
AB
35. 下 列 各 組 「 」 內 的 字 , 前 後 意 義 相 同 的 是 :
(A)乃 重 修 岳 陽 樓 , 增 其 舊 「 制 」 / 乃 使 人 復 葺 南 閣 子 , 其 「 制 」 稍 異 於 前
(B)故 士 大 夫 之 無 恥 , 「 是 」 謂 國 恥 / 篳 路 藍 縷 , 以 啟 山 林 , 至 於 今 「 是 」 賴
(C)及 左 公 「 下 」 廠 獄 , 史 朝 夕 窺 獄 門 外 / 今 之 眾 人 , 其 「 下 」 聖 人 也 亦 遠 矣
(D)衛 公 李 靖 以 布 衣 來 謁 , 獻 奇 「 策 」 / 奮 六 世 之 餘 烈 , 振 長 「 策 」 而 御 宇 內
(E)引 以 為 流 觴 曲 水 , 列 坐 其 「 次 」 / 梅 花 為 寒 所 勒 , 與 杏 、 桃 相 「 次 」 開 發
ABE
36. 下列文句 畫底線 處 的 詞 語 , 運 用 適 當 的 是 :
(A)大 英 博 物 館 展 示 古 代 文 明 的 吉 光 片 羽 , 真 令 人 神 往 讚 嘆
(B)小 明 創 作 的 短 篇 小 說 , 評 審 譽 為 本 次 文 學 獎 的 壓 卷 之 作
(C)這 部 小 說 因 電 影 上 映 而 熱 賣 ,造成 搶 購 盛 況 而 韋 編 三 絕
(D)警 民 大 力 合 作 , 開 門 揖 盜 , 才 能 讓 這 樁 竊 盜 案 迅 速 偵 破
(E)王副理 行 事 作 風 不 孚 眾 望 , 被 總 經 理 撤 換 乃 是 意 料 中 事
BE
37. 依 據 下 文 , 關 於 朱 熹 對 疫 疾 的 看 法 , 敘 述 適 當 的 是 :
俚 俗 相 傳,疫 疾 能 傳 染 人,有 病 此 者,鄰 里 斷 絕,不 通 訊 問,甚 者 雖 骨 肉 至 親,亦 或 委 之 而 去,傷 俗 害 理,莫 此 為 甚。或 者 惡 其 如 此,遂 著 書 以 曉 之,謂 疫 無 傳 染,不 須 畏 避,其 意 善 矣,然 其 實 不 然,是 以 聞 者 莫 之 信 也。予 嘗 以 為 誣 之 以 無 染 而 不 必 避,不 若 告 之 以 雖 有 染 而 不 當 避 也。蓋 曰 無 染 而 不 須 避 者,以 利 害 黃 雞 : 語 出 白 居 易 〈 醉 歌〉:「黃雞催曉丑時鳴, 白日催年酉前沒。」 言 也;曰 雖 染 而 不 當 避 者,以 恩 義 言 也。告 之 以 利 害,則 彼 之 不 避 者,信 吾 不 染 之 無 害 而 已,不 知 恩 義 之 為 重 也,一 有 染 焉,則 吾 說 將 不 見 信 ,而 彼 之 避 也,唯 恐 其 不 速 矣。告 之 以 恩 義,則 彼 之 不 避 者,知 恩 義 之 為 重 而 不 忍 避 也。知 恩 義 之 為重而不 忍 避,則 雖 有 染 者,亦 知 吾 言 之 無 所 欺,而 信 此 理 之 不 可 違 矣。抑 染 與 不 染 似 亦繫乎人心之邪正、氣體之虛實,不可一概論也。 (朱熹〈偶讀謾記〉)
(A)疫 疾 隔 離 處 所 距 鄰 里 太 遠 , 不 但 使 病 人 缺 乏 照 護 資 源 , 也 有 違 倫 理
(B)透 過 著 書 宣 導 疫 疾 不 會 傳 染 , 既 難 取 信 於 人 , 也 無 法 解 決 照 護 問 題
(C)從 利 害 角 度 加 以 剖 析 , 可 使 群 眾 對 疫 疾 有 正 確 認 識 , 有 利 於 照顧家人
(D)當 群 眾 對 疫 疾 照 護 態 度 分 歧 , 明 理 者 可 曉 以 恩 義 , 無 知 者 宜 勸 以利害
(E)每 個 人 的 身 心 素 質 狀 況 不 同 , 即 使 在 疫 疾 流 行 之 時 , 也 未 必 都 會 染 病
DE
38. 文 學 作 品 中,作 者 常 因 當前的 景 物 憶 起 自 身 的 過 往。下 列 文 句,具 有 此 一 表 述 方 式的是:
(A)至 於 長 洲 之 濱,故 城 之 墟,曹 孟 德、孫 仲 謀 之 所 睥 睨,周 瑜、陸 遜 之 所 騁 騖, 其 流 風 遺 跡 , 亦 足 以 稱 快 世 俗
(B)林 木 蓊 翳,大 小 不 可 辨 名,老 藤 纏 結 其 上,若 虬 龍 環 繞。風 過 葉 落,有 大 如 掌 者 。 又 有 巨 木 裂 土 而 出 , 兩 葉 始 櫱 , 已 大 十 圍 , 導 人 謂 楠 也
(C)舉目四望,盡是繁密排列的古老房屋。當然,其中許多建築物幾度經歷天災 兵 禍 的 毀 壞 而 又 修 復 , 不 可 能 是 十 六 世 紀 的 原 來 面 貌 了
(D)一 整 個 夜 晚 都 是 月 光 , 航 向 克 里 特 島 的 夜 航 , 原 來 是 為 了 注 解 張 九 齡 的 一 句 詩 。 小 時 候 讀 過 的 一 句 詩 , 竟 然 一 直 儲 存 著 , 是 美 的 庫 存 , 可 以 在 一 生 提 領 出 來 , 享 用 不 盡
(E)向左邊看,就在防風林外,一片潔白的沙灘上,白芒花也開著,朝碧藍的大 洋 , 永 不 休 息 的 浪 , 它 開 著 , 在 風 裡 。 我 知 道 它 更 明 更 亮 更 燦 爛 , 曾 經 就 是 如 此 , 猶 似 新 雪 , 在 我 曾 經 的 旅 程
ABC
39. 下 列 有 關 金 聖 歎 對 《 水 滸 傳 》 的 評 點 , 詮 釋 適 當 的 是 : 金聖歎 對 《 水 滸 傳 》 的評點 詮 釋
ABD
40. 《論語‧子 罕 》:「 吾 誰 欺 ? 欺 天 乎 ? 」文 中「 吾 誰 欺 」為「 吾 欺 誰 」之 意,賓 語 ( 受 詞 )「 誰 」 放 在 動 詞 「 欺 」 之 前 。 下 列 文 句 , 也 有 將 賓 語 前 置 情 形 的 是 :
(A)無 父 何 怙 ? 無 母 何 恃
(B)日 月 逝 矣 , 歲 不 我 與
(C)王 無 罪 歲 , 斯 天 下 之 民 至 焉
(D)技 經 肯 綮 之 未 嘗 , 而 況 大 軱 乎
(E)問 渠 哪 得 清 如 許 ? 為 有 源 頭 活 水 來
41-42為 題 組 。 閱 讀 下 文 , 回 答 41-42題 。
企 業 倫 理 的 基 本 理 念,是 企 圖 將 道 德 準 則 納 入 企 業 決 策 的 考 量 因 素 中,使 經 理 人 的 決 策 除 了 重 視 利 潤,也 關 心 並 維 持 其 他 利 害 關 係 人 的 利 益。任 何 企 業 組 織 都 不 是 單 獨 存 在 於 社 會 的 個 體,為 了 要 達 成 所 追 求 的 目 標,企 業 組 織 必 須 和 很 多 其 他 的 個 體 互 動。企 業 倫 理 提 醒 經 理 人 在 做 決 策 時,應 做 較 長 遠 且 全 面 性 的 分 析, 事 先 瞭 解 決 策 結 果 所 可 能 產 生 的 負 面 影 響 而 未 雨 綢 繆 。 大 多 數 與 企 業 管 理 有 關 的 理 論,皆 是 以 人 性 本 善 為 基 礎,只 不 過 由 於 外 在 環 境 的 變 化 及 組 織 績 效 的 考 量,經 理 人 總 是 會 面 臨 裁 減 員 工、減 資 關 廠、損 耗 生 態 等 問 題。經 理 人 不 裁 減 員 工,就 可 能 會 減 少 企 業 的 利 潤 ;不 減 資 關 廠,就 可 能 會 浪 費 企 業 的 資 源;不 損 耗 生 態,就 可 能 無 法 創 造 最 大 的 利 潤。一 個 重 視 企 業 倫 理 議 題 的 經 理 人,當 然 應 該 盡 最 大 力 量 尋 求「 兩 全 其 美 」的 解 決 方 法,但 是 不 管 如 何 解 決,總 是 或 多 或 少 會 造 成 一 些 負 面 的 影 響。重 視 企 業 倫 理,並 不 能 為 經 理 人 鋪 陳 出 合 理 的 解 決 方 案,一 個 不 將 企 業 倫 理 議 題 納 入 決 策 考 量 的 經 理 人,要 解 決 這 些 問 題 反 而 簡 單 多 了 。 理 論 上 說,「 道 德 素 養 」並 不 是 經 理 人 必 要 的 訓 練,因 為 在 企 業 營 運 的 範 疇 中,只 要 遵 從 市 場 上 既 定 的「 遊 戲 規 則 」,則 經 理 人 的 作 為,基 本 上 就 盡 到 了 對 相 關 利 害 關 係 人 負 責 的 要 求。但 是 科 技 不 斷 進 步、經 濟 不 斷 成 長,環 境 也 隨 著 經 常 變 動。當 法 律 規 章 的 更 新 速 度 趕 不 上 環 境 的 變 動 時,市 場 上 便 缺 乏 正 式 的 法 律 規 範 或 準 則,約 束 企 業 組 織 在 新 的 市 場 環 境 下 運 作。重 視 企 業 倫 理,能 協 助 經 理 人 及 早 因 應 環 境 的 變 化,包 括 環 境 的 保 護、人 力 資 源 的 運 用、消 費 市 場 的 期 待 以 及 企 業 與 企 業 間 彼 此 的 互 動 等。重 視 企 業 倫 理 的 經 理 人,不 會 因 為 法 律 規 章 的 存 在 而 故 步 自 封,相 反 地,他 們 會 以 更 高 的 標 準、更 合 乎 人 性 的 需 求、更 健 康 的 競 爭 心 態,來 處 理 日 常 的 管 理 決 策 工 作。( 改 寫 自 李 培 齊〈 學「 倫 理 」? 學「 獲 利 」? 〉)
ABCE
41. 下 列 關 於 企 業 倫 理 與 企 業 決 策 的 敘 述 , 符 合 上 文 觀 點 的 是 :
(A)企 業 決 策 若 考 量 企 業 倫 理 , 常 面 臨 利 潤 與 道 德 的 拉 鋸
(B)企 業 若 將 企 業 倫 理 納 入 考 量 , 決 策 通 常 變 得 較 為 複 雜
(C)企 業 倫 理 重 視 利 害 關 係 人 的 利 益 , 促 使 企 業 在 決 策 時 同 步 考 量 其 責 任
(D)社 會 結 構 的 互 動 關 係 緊 密 , 促 使 企 業 倫 理 成 為 企 業 決 策 時 的 首 要 考 量
(E)法 規 不 足 時 , 企 業 倫 理 促 使 經 理 人 自 我 要 求 而 採 取 對 社 會 有 益 的 決 策
BE
42. 下 列 文 句 , 與 重 視 企 業 倫 理 的 經 理 人 在 商 業 決 策 時 所 持 觀 點 相 近 的 是 :
(A)君 子 苟 不 求 利 祿 , 則 不 害 其 身
(B)君 子 未 嘗 不 欲 利 , 但 專 以 利 為 心 則 有 害
(C)天 之 道 , 利 而 不 害 。 聖 人 之 道 , 為 而 不 爭
(D)君 子 羞 言 利 名 , 言 利 名 尚 羞 之 , 況 居 而 求 利 者 也
(E)見 其 可 利 也 , 則 必 前 後 慮 其 可 害 也 者 , 而 兼 權 之